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科委、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强信贷工作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联合通知

时间:2024-05-18 05:04: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3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科委、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强信贷工作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联合通知

国家科委 中国农业银行


国家科委、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强信贷工作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联合通知
国家科委、中国农业银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深圳市、南京、成都市科委、农业银行分行: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业要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的精神,充分运用信贷在科技与生产结合中的“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支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林牧渔业丰收,振兴农村经济,现就有关事项
通知如下:
一、把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摆在首要位置
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离开农业科技进步,就不可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不可能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更谈不上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也为提高贷款的
经济效益开创了有效途径。因此,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疏通科技成果流向生产的资金渠道要有紧迫感和责任心,并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把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各级行要积极调整贷款结构,安排信贷计划时,优先考虑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促进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先导、适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通过科技与信贷的结合,把技术、资金、劳力融为一体,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农业科技开发、应用和信贷支持的重点
农业科技开发主要是指促进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形成的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发展,新产品、新品种、新装备的研究、试制与商品化,科技成果的小范围示范性试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是指农业科技开发阶段的成果的更大范围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开发、应用的重
点是,农林牧渔各业生产中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的适用的先进技术,和以产品开发及地区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配套技术。科技贷款要优先支持农林牧渔各业增产幅度大、质量明显提高、推广区域广泛、贷款能够按期收回的科技项目;优先支持“星火计划”、“丰
收计划”的实施;优先支持国家确定的农业十项应用技术,即:1.粮棉油畜果等新品种;2.若干农作物模式栽培技术;3.地膜及其他化学材料利用技术;4.优化配方施肥技术;5.节水灌溉技术;6.植保兽医综合防治技术;7.优化配方饲料技术;8.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
营造和加工技术;9.海淡水产品精养技术;10.鲜活商品保鲜、加工、储运新技术。
三、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贷款的对象和贷款条件
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贷款的对象是:研究与开发机构,包括科研单位和行业科技开发中心等;科研生产联合体及科研型企业(即研究生产科研产品的企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包括各级农技推广中心、服务公司及乡镇科技推广场、站等;生产单位,包括国营农业企业、集体和农户
等。
为了提高科技贷款的效益和保证贷款按期收回,发放贷款时,必须要坚持贷款条件和“投资少、见效快、经济实用”的原则,对借款单位和农户实行择优扶持:一是确有效益、能增产增收、便于推广;二是具有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生产条件和经营能力,所需技术、管理、物资供应落实
;三是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投入,贷款项目要有30%以上的自有资金;四是大额贷款要落实经济担保单位或有相应的财产作抵押;五是必须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农民的接受水平;六是独立核算,并有可靠的经济收入保证贷款能按期偿还。申请科技开发、应用贷款的研究与开发机
构必须是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必须是开展有偿服务,实行企业化经营,以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凡借款单位必须向当地开户农业银行自主申请贷款。
对承担中央或地方农业科研开发项目,由于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形成的资金需要,由项目单位提出借款申请,经银行核实,确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允许科研单位先贷款,再以拨还贷,但必须由有关拨款单位担保,并经上级行批准。
农业科技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良种、苗木、化肥、薄膜、农药、饲料和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原材料等生产性开支。对纯属基建工程、生活设施、劳务开支原则上不贷款。
四、农业科技开发贷款建议项目的申请和贷款管理
申请科技开发贷款建议项目的程序是:由开发单位提出项目申请,各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各级科委批准立项,并下达科技贷款建议项目计划。农业银行要积极受理各级科委批准的建议项目计划,优先安排国家科委的建议项目计划,实行差额选贷。
农业科技应用贷款,按一般性贷款进行管理;农业科技开发贷款必须实行项目管理。凡纳入项目管理的贷款,应由科技部门负责技术的可行性论证。农业银行对科技部门论证的贷款项目要认真组织审查,根据信贷原则、政策和信贷资金力量自主决定发放贷款,并承担贷款责任和风险。

对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不予贷款支持。对于科技等部门愿意贴息的贷款项目,可由当地农行会同同级科技部门进行协商,提出具体办法,经上级行批准后执行。
此项贷款,不另设会计科目,可按不同贷款对象在相关的会计科目和信贷计划中核算和反映。为掌握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贷款发放使用情况,总行增设《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贷款统计表》(附后)。各级行要建立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贷款项目经济档案,加强对贷款使用情况的检查、监
督和考核,反映支持科技开发、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五、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综合服务
科技部门、农业银行在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服务:一要帮助落实物资。发放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贷款要与项目所需物资统筹安排,相互衔接。二要帮助完善生产经营责任制。除了在技术、信贷、结算等方面提供方便外,还要帮助企业和农户正确处
理生产与开发、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财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效果,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三要帮助传递科技、经济信息。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及时而广泛地宣传新的、可行的科技信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开发、应用的经验和做法,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
各种适用技术的新成果,加强智力开发,增强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使用新技术的意识。
六、搞好部门协作,发挥技术、资金综合优势
科技部门要编好农业科技开发、应用计划,制定工作重点及实施措施,加强宏观引导。同时,注意筛选项目,严格把关,向农行推荐经可行性论证的项目,与银行共同监督项目实施和验收工作,并积极提供技术咨询。农业银行要积极主动与科技部门协作,对支持农业科技所需贷款要优
先安排。凡科技部门提供的项目贷款需求,农业银行在资金可能的情况下优先扶持。要积极办理科技部门委托放款业务,并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广大信贷干部要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信贷决策能力,以适应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为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
周期,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做出新贡献。
以上通知,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贷款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单位:万元
-------------------------------------------
| | | | 累 放 | 累 收 | 余 额 |效 益|
| 类 |序| |-----|-----|-----|---|
| | | 项 目 |合|银|信|合|银|信|合|银|信|产|利|
| 别 |号| | | |用| | |用| | |用| | |
| | | |计|行|社|计|行|社|计|行|社|值|润|
|---|-|-------------|-|-|-|-|-|-|-|-|-|-|-|
| |1|研究与开发机构 | | | | | | | | | | | |
|科 发|-|-------------|-|-|-|-|-|-|-|-|-|-|-|
| |2|科研生产联合体及科研型企业| | | | | | | | | | | |
|技 贷|-|-------------|-|-|-|-|-|-|-|-|-|-|-|
| |3|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 | | | | | | | | | | | |
|开 款|-|-------------|-|-|-|-|-|-|-|-|-|-|-|
| |4|生产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研究与开发机构 | | | | | | | | | | | |
|科 |-|-------------|-|-|-|-|-|-|-|-|-|-|-|
| |2|科研生产联合体及科研型企业| | | | | | | | | | | |
|技 用|-|-------------|-|-|-|-|-|-|-|-|-|-|-|
| |3|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 | | | | | | | | | | | |
|应 贷|-|-------------|-|-|-|-|-|-|-|-|-|-|-|
| |4|生产单位 | | | | | | | | | | | |
| 款|-|-------------|-|-|-|-|-|-|-|-|-|-|-|
| | | | | | | | | | | | | | |
-------------------------------------------
注:此表为累计数。七月末报上半年的数,次年一月末报全年的数字。



1988年3月4日
摘 要: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对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以前相比,现行法律有着几个方面的重要修缮:一是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二是对村民小组的自治活动给予了空前重视,三是加强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针对村民自治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以上重要修缮和增补,将推动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实践价值

为了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对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新修法律》)。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1998年法律.)相比,显得更加具体、严密、系统和完整。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新修法律》所取得的一些进步,但笔者认为文件中几项重要的修缮将对下一步的村民自治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  
(一)直接规定了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依据现行法律制度,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权力重心,法律赋予了村委会各项重要的职责,村庄治理成效如何,关键就在于村委会成员的品质和能力,但以往村民委员会候选人选举中,由于法律上没有对村委会候选人做出具体的资格标准,从而导致村民提名候选人时缺乏清晰的标准,有的甚至失去原则。于是选举中有的地方村庄出现家族垄断、有的地方出现收买选票。即使没有以上严重问题的村庄,村民们也往往是凭感觉推选候选人,模糊的认为是“好人”就行。而实际上“好人”的概念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在不同的村民眼里“好人”的标准并不相同。有的会指向为人厚道,有的会指向办事公道,有的会指向遵纪守法。《新修法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了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尽管这仅是一种原则要求,但它毕竟清晰的把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全面化、具体化了,毕竟为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筑起了一道底线。  
(二)增加了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竞选程序   
候选人在选举前进行种种活动争取当选是选举的本质特征。既然是选举,就必须有竞争。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本应建立竞争制度,经过竞争程序。《新修法律》第十五条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这是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的一个重要步骤。《1998年法律》只规定差额选举,没有规定硬性的竞选程序,结果在以往的实践中出现了候选人之间的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通常是采取贿选手段。贿选现象的出现固然是由候选人的政治投机所决定,但同时也和法律制度上缺少竞争平台和竞争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给予候选人竞选的机会和平台,那么,候选人就不需要再挨家挨户的去串户拉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双边交易,同时,如果给予候选人竞选的机会和平台,那也就可以把挨家挨户的走访视为贿选违规行为。正是因为以往的法律中没有设置候选人竞选程序,所以,潜在着贿选可能的挨家挨户拉票行为也无法界定其为非法行为予以打击。由此可言,新修法律增加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竞选程序,变暗箱操作为公开竞争,将对避免贿选等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二、对村民小组的自治活动给予了空前重视   
在我国的农村组织结构中,由人民公社时代的生产队演变而来的村民小组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也是农村最微小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都在村民小组内进行,因此,村民小组的自治应该说处于村民自治的基础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以往的法律制定时,忽略了村民小组的治理规范。《1998年法律》关于村民小组仅指出“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会议推选”,基本上没有涉及村民小组会议的权力,再加上有些村庄村民小组长的职位来自于村委会的任命,结果导致一些地方村民小组长擅自处理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截留土地赔偿款,引起村民的极大不满,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而新修法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了村民小组的民主自治,初步明确了村民小组会议的规范和权力。   
(一)硬性规定了村民会议的法定人数要求   
《新修法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该条法律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参加村民小组会议人数的硬性规定。二是对通过决定人数的硬性规定,其本质是赋予了村民小组会议决策权力,这就也包含了村民小组民主决策的意义。从而在法律上避免村民小组长不重视民意擅自专权现象的重新出现。  
(二)增加了村民小组会议的决策内容   
新修法律在赋予村民小组会议决策机构的同时,又明确了村民小组会议的决策内容。《新修法律》第二十八条规定:“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这就从法律上圈定了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的内容范围,为村民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加强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构成内容。和原来的法律相比,新修法律空前重视对村委会工作的民主监督活动,专门增加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章,并在法律条文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缮和增补,其中意义较大的是增设村务监督机构、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对村委会成员的民主评议,以及增加村委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一)增设了村务监督机构   
众所周知,村民自治四项民主权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实践中正是由于村民委员会选举后行政过程中的村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到位,才给村民委会成员以权谋私提供了机会,也才使政治投机者带着未来的寻租预期,采取贿选手段达到当选的目的。实践的不足自然来自于法律制度的漏洞。原来的法律没有村务监督机构的设计,但后来在各地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创新了各种称谓和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村民监督机构的创新行为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及时支持,中办发[2004]17号文件《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农村普遍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2004年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县(市、区)相继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村务监督机构。于是新修法律在吸取地方立法、中央政策和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了村务监督方面的内容,规定建立村务监督机构,并赋予村务监督机构相宜的监督职责。《新修法律》第三十二条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虽然该条律文还不尽细密,但毕竟已经把建立村民监督机构作为明确的要求提出来了,其中所规定的回避原则和村务监督成员的村民身份,标志着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独立于村委会之外的一个常设权力机构初步创生,这将是村民自治走向科学理性分权制衡的良好开端。   
(二)明确村务监督机构主持对村委会成员的民主评议   
通过村民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对其进行民主监督是《1998年法律》已经做出的制度安排,该法第十八条规定“村民会议每年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但是,由于不合适宜地把召开村民会议的主持权交给了村民委员会,于是,在很多地方村民委员会就不去召开村民民主评议会议,致使村民评议的法律条文空置于文本之上。针对这一漏洞,《新修法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该项规定将民主评议的主持权交给村务监督机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监督权力运转机制,扭转了村民民主监督的主体被动地位,而且,意义更深刻地是权力结构的重组所包含的科学性将起到良好的涟漪效应——从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民主评议到召集一切村民会议,直至召集村民会议通过不信任决议,罢免不称职的村民委员会。这是令人欣喜的重要修缮!  
(三)增加了村委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原法以及根据原法制定的省级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都没有规定村委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新法规定:村委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第一,规定审计的事项包括本村财务收支情况,本村债权债务情况,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质管理使用情况,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第二,规定审计工作由县级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级政府负责组织。第三,规定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委会选举之前公布。透视该条律文,可以看出其内在的本质是政府介入村民自治过程监督村民委员会维护村民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是在民主制度不尽完善背景下政府对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援助。这项制度设计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对村民委员会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意义十分巨大。   
总之,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和原来的相比,表现出若干方面的完善。针对村民自治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修缮和增补,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转发市房改办关于铜陵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


铜政办〔2000〕76号

转发市房改办关于铜陵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市房改办《铜陵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业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OOO年十月十九日

铜陵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市房改办 二OOO年十月八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铜陵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住房补贴实施范围为市城镇中的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即本市辖区内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

第三条 住房补贴对象为无房职工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

无房职工,是指本人及配偶均未享受按照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按房改租金租住成套公有住房、获得单位一次性或分次货币资金补贴购建住房、参加单位内部集资建房及其它形式购房优惠政策的职工。

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是指已享受购买房改房面积未达到暂行办法规定的本人职级应享受补贴住房建筑面积标准的职工。

第四条 住房补贴发放标准,根据我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职工年平均工资、工龄和职工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等因素确定,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

具体补贴发放标准由市房改办会同有关部门测算,经市政府审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条 住房补贴包括基准补贴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补贴。

第六条 职工家庭住房补贴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按暂行办法的规定分别计发。

第七条 职工住房补贴是职工个人住房消费方面的专项资金,为职工个人所有,与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共同构成职工购建住房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八条 住房补贴按照单位补贴、统一管理、专户存储、定向使用的原则,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在国家没有颁布法规之前,住房补贴比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章 党政机关、财政供给或补贴的事业单位住房补贴

第九条 各类干部、职工享受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

(一)县(处)级以下干部(不含处级干部),职工被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下人员(含中级),职员四级以下人员(含四级),80平方米;

(二)县(处)级及相当的干部、被聘副高级专业职务人员、职员三级、高级技师,90平方米;

(三)地(厅、局)级及相当的干部、被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员二级,110平方米;

(四)1986年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以前,已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按省政府皖政(82)10号文件的精神,比照相应行政职务的职级确定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

职工家庭实际购房面积由职工根据家庭支付能力自主决定。

第十条 住房补贴标准及工龄计算:

(一)基准补贴额。1999年度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基准补贴额为218元;

(二)月住房补贴比例。1999年度月住房补贴比例为9%;

(三)工龄补贴额。1999年度工龄补贴额为3.9元;

(四)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计算到1994年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离退休职工工龄按实际工龄计算;

(五)职工1998年月平均工资低于508元的按508元计算;

(六)1998年以前工作月之和,从参加工作当月算起,职工工龄按实际工龄计算。

第十一条 无房职工住房补贴的计发。1998年12月31日(含)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简称老职工。老职工住房补贴采取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相结合的发放方式计发。

(一)1998年12月31日前的住房补贴采取一次性发放方式计发。一次性发放的住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一次性发放的住房补贴额=(职工1998年月平均工资×9%×1998年以前的工作月之和)+(每年每平方米工龄补贴3.9元×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职工住房补贴建筑面积)。

(二)1999年1月1日(含)之后的住房补贴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计发。按月住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按月发放的住房补贴额 = 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9%。

第十二条 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的差额住房补贴的计发。1998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其差额部分的住房补贴,采取一次性发放方式计发。一次性发放的差额住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一次性发放的差额住房补贴额=(每平方米基准补贴额218元+每年每平方米工龄补贴3.9元×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差额住房补贴面积)

第十三条 新职工住房补贴的计发。1999年1月1日(含)后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简称新职工。新职工住房补贴一律按月发放。职工本人月工资基数按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工资基数确定。按月发放的月住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按月发放的住房补贴额 = 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9%

第十四条 有条件的单位,对工作年满3年的职工购房时,可与职工签订协议,对今后工作年限内的月住房补贴提前核定,一次性借支,并在今后工作年限内逐月抵扣;职工如调离原单位,其借支的住房补贴余额在调离时由本人或调入单位,一次性归还。一次性借支额,单位可在2.5万元以内掌握。

第十五条 1998年底以前,已租住成套公有住房的职工,在1999年以后退出租住公有住房的,可视作无房职工计发住房补贴。

第十六条 按月发放住房补贴期间,职工调离本市或市内调动的,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辞职、被辞退、除名、开除的,原工作单位均从次月起停止计发住房补贴,并将已发放住房补贴情况记入本人人事档案。

职工在市内调动或在市内重新参加工作的,新工作单位可根据已发放住房补贴情况,可继续向该职工计发住房补贴。

第十七条 按月发放住房补贴期间去世的职工,单位从去世的次月起停止计发住房补贴。

第十八条 职工1998年12月31日前住房面积按暂行办法的规定已达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或未达到住房建筑面积标准而实行差额住房补贴的职工,在1999年1月1日之后职级发生变动的,按照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差额住房补贴方式处理。

第十九条 按月发放住房补贴期间,若住房补贴比例调整,从调整的次月起住房补贴比例随之调整。

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每年变动一次。变动时间统一确定在每年的3月份。单位应当在每年3月前,填写《职工住房补贴调整审批表》,报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审批后调整。

第二十条 外地调入本市的职工,应出具原工作单位和所在市、县房改部门住房补贴发放证明,新工作单位可根据该职工在原单位住房补贴发放情况及本单位实际,向该职工发放住房补贴。

第二十一条 新参加工作人员从进入实施单位工作的从次月起计发住房补贴。

第二十二条 无房职工可参加单位组织实施的全额集资建房。对于获准参加全额集资建房职工,从房改办下达全额集资建房批复的次月起,夫妻双方单位停止发放住房补贴,已发放的住房补贴应退还各自单位。对实行全额集资后符合差额住房补贴条件的,夫妻双方单位按差额住房补贴办法发放差额住房补贴。

第二十三条 1998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1999年1月1日以后去世,其1998年12月31日之前的一次性住房补贴照常发放。

第二十四条 取得房改住房部分产权或完全产权的职工,不能退掉原有住房,申请全额住房补贴。取得房改住房部分产权的职工应按有关规定完善住房产权。

第二十五条 取得房改住房完全产权且离婚前双方享受差额住房补贴的,离婚后,各自差额住房补贴按原标准计发。

第二十六条 租住公有住房的夫妻离婚后,未取得住房的一方视同无房职工,住房补贴按无房职工补贴办法处理。租住公有住房的夫妻复婚,未取得住房一方在离婚后领取的住房补贴应退还单位。

第二十七条 职工家庭,婚前一方(指单身未婚)享受房改政策已购买了公有住房,另一方未享受房改政策,未享受房改政策的一方视作有房职工,如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按差额住房补贴办法计发住房补贴,但考虑到原购房中只计算一方工龄优惠,可以对未享受房改政策一方给予补偿性工龄补贴。补偿性工龄补贴计算公式为:1999年度工龄补贴额×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职工配偶已享受住房面积。

第二十八条 职工住房补贴申报、审批程序。

(一)职工本人提出住房补贴申请,填写《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表一),一式二份;

(二)依据职工个人及家庭住房档案,单位对申请补贴职工住房状况进行审查,符合住房补贴条件的,计算职工住房补贴,完成《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表一);

(三)单位将符合补贴条件的职工住房补贴情况,采用《职工住房补贴花名册》(表三)的形式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公布时间5—7天;

(四)对张榜公布无异义的,单位填写《单位职工申请住房补贴汇总审批表》(表二),一式四份,连同《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表一)(一式两份)、《职工住房补贴花名册》(表三)(一式四份)一并上报市房改办;

(五)市房改办审查批准后,下达审批意见,同时抄送财政部门。

第三章 企业、非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住房补贴

第二十九条 坚持在统一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方式多样、方案自选、民主决策、稳步实施;坚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兼顾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坚持三者合理负担。

第三十条 企业、非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住房补贴计发,可参照第二章有关规定执行,但对职工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应结合本单位财力状况和住房情况,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干部职工住房面积标准的通知》(厅(97)13号)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住房面积标准的通知》(厅(98)35号)文件规定的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范围内,自行确定职工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

第三十一条 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解决职工住房补贴的其它方式:

(一)住房补贴理入工资。将职工住房消费含量直接理入工资,随工资发放。1999年1月1日以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实行聘任制的职工、新设立企业的职工,全部进入新体制,并按新体制的要求进行操作、运行,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理入职工工资的住房消费含量比例可掌握在不高于职工本人工资的25%(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提租补贴;单位不再向职工发放提租补贴和缴存住房公积金)。

(二)补充住房公积金。对1998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老职工的1999年1月1日以后的月住房补贴、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月住房补贴,按月住房补贴比例计算出月住房补贴额作为补充住房公积金与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合并,按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逐月缴存。补充住房公积金计算公式:

补充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 = 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补充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补充住房公积金亦可以将按月住房补贴比例与单位缴存公积金比例合并,计算出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采用补充住房公积金办法计算时,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比例不变。

(三)一次性或分期定额住房补贴。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且有一定的住房资金来源的,可以确定给新老职工住房一次性或分期定额住房补贴。

(四)全额集资建房。在一定时期内对有自用土地的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单位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组织符合条件的无房职工全额集资自建住房。全额集资建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有关政策。职工按建造成本与单位结清房款后,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

(五)有利于解决职工住房补贴的其它办法。

第三十二条 特困企业,发放工资有困难,无力发放职工住房补贴的,经职代会讨论报市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可暂缓实行住房补贴。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和经营状况的改善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

第三十三条 合作建房加快解决职工住房问题。鼓励市工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大型企业,通过组织社会型住宅合作社,进行住房建设,按照住房建设成本向职工收取建设费用,解决城市低收入职工家庭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住宅合作社进行合作建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有关政策。参加合作建房职工的资格须经市房改办审查。

第三十四条 企业住房补贴方案的研制和程序。企业住房补贴方案的研制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企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企业房改领导小组领导本单位货币化补贴方案的研制,并确保经办部门有足够的人力开展研制方案的工作。研制方案应当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职工意见。方案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三资”企业需经企业工会组织同意)后,上报市房改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 住房补贴方案上报要求:

(一)上报住房补贴方案,以表代文,由单位填写《铜陵市非财政供给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方案审批表》(表七)上报市房改领导小组,一式6份。

(二)上报住房补贴方案需附说明。说明内容应包括:

1、单位基本情况。单位性质,职工人数(包括离退休人员)、近两年经营状况。

2、职工住房状况。公有住房套数(出售、出租、集资建房)、单位补贴职工购房、无房职工人数(1998年12月31日前无房老职工和1999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

3、住房补贴测算数据。(1)无房职工一次性补贴资金及按月补贴资金;(2)未达到住房面积标准职工的差额补贴资金;(3)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的住房补贴资金。

4、单位住房补贴资金状况。可转换用于住房补贴资金(包括售房款余额)及今后若干年摊销成本费用的住房补贴资金。

第三十六条 上报全额集资建房办法的要求:

(一)上报集资建房办法由单位以“请示”文件格式上报市房改办,一式四份。

(二)上报集资建房办法需附有关材料:

1、规划许可证明文件;

2、符合无房条件参加集资建房职工花名册。

第三十七条 企业、非财政供给单位职工住房补贴计发、申请、审批程序,按第二章有关条款执行。

第四章 住房补贴的缴存

第三十八条 单位接到市房改办关于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审批意见后,单位按下列程序办理开户缴存手续:

(一)登记。填写《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开户登记表》(表四)(一式四份)及《单位职工住房补贴汇缴清册》(表五)(一式四份),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登记。

(二)开户。单位凭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发出的登记开户通知,到指定银行为单位和职工个人开设住房补贴专户。每个职工只能有一个住房补贴帐户。

(三)缴存。

1、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差额住房补贴按规定由单位汇缴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为单位在受委托银行统一开设的住房补贴专户,再分别计入职工个人住房补贴帐户内。

2、职工月住房补贴额,单位应当于每月发放职工工资起5日内,将单位发放给职工的月住房补贴汇缴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为单位在受委托银行统一开设的住房补贴专户,再分别计入职工住房补贴帐户内。

3、单位汇缴一次性住房补贴、差额住房补贴和按月发放的住房补贴时,应当填写《住房补贴缴款书》并附《职工住房补贴汇缴清册》(表五)。

4、职工住房补贴基数的计算,以元为单位,元以下四舍五入。

第三十九条 住房补贴自存入职工个人住房补贴帐户之日起执行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计付利息。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按时、足额为职工缴存住房补贴。对按月发放的住房补贴不得逾期缴存或者少缴。职工获得的住房补贴本息归职工个人所有,个人收入所得税比照住房公积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单位在向职工计发住房补贴时,应当为职工建立住房补贴档案,将已计发的住房补贴的月数金额及其发生变动等情况及时记入职工住房补贴台帐和档案。

第四十二条 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建立职工住房补贴明细帐,记载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的缴存、提取等情况,并接受职工的查询。

第四十三条 市房改资金中心每年结息后向单位、职工公布一次住房补贴对帐单,进行单位帐目和职工个人帐目的核对。

第四十四条 单位合并、分立、撤销、解散或者破产时,应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30日内,由原单位或清算组织到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自办妥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之日起20日内持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审核的通知,到受委托银行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补贴帐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第四十五条 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按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审核的变更开户通知,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补贴帐户转移或封存手续。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及时为市内调动工作的职工的住房补贴帐户办理转移手续。

对在职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或职工的调入单位尚未实施住房补贴的,市房改资金中心对住房补贴实行临时管理,将其帐目转入市房改资金中心设置的“住房补贴暂存户”待职工的调入单位开始实施住房补贴时,再从“住房补贴暂存户”转到调入单位。在“住房补贴暂存户”暂存期间,职工住房补贴的计息、支取均按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 职工住房补贴资金来源。

(一)财政供给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

1、财政预算和预算外资金专户拨付的住房补贴;

2、留归单位使用的售房收入(不包括按规定提取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

3、按规定提取的住房建设资金;

4、划转的住房折旧、维修和大修理资金以及自管住房的出租收入(扣除出租的住房正常维修和管理费);

5、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住房资金;

6、住房方面的其他资金及利息收入。

(二)企业住房补贴资金来源:住房折旧;公益金和住房周转金中用于住房建设方面的资金(含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等。

(三)非财政供给事业单位比照企业执行。

第四十八条 职工住房补贴应先从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不足部分:

(一)财政供给单位由财政部门根据财力以及财政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数额和单位财政供给情况合理确定补贴额。

(二)企业按规定分别由财政、税务审批后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三)非财政供给事业单位比照企业执行。

第四十九条 从2001年起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市财政局下发的《转发财政部关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收支预决算制度的通知》(财政[99]第73号)文件规定,建立单位住房基金预决算制度。

第五十条 财政供给和补贴单位收到市房改办审批意见,应结合本单位住房补贴发放方式和单位住房基金划转、筹集情况,提出单位住房基金预算建议(附住房补贴资金预算以及房改办批复)报财政部门。

第五十一条 财政部门对财政供给单位住房基金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汇总、平衡、并按规定程序办理住房补贴资金预算报批手续,经政府批准后,下达单位并抄送市房改办和单位开设住房基金帐户的国有商业银行。

第五十二条 财政部门根据年度住房补贴资金的预算安排和单位向职工发放补贴的进度,将财政补贴的住房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单位的住房基金专户,并监督承办银行按照批准的单位住房基金预算办理住房补贴支出业务。

第五十三条 财政供给和补贴单位须遵照市房改办的审批意见和财政部门的资金安排意见,及时办理缴存职工住房补贴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为职工个人在银行开设的职工个人住房补贴帐户内。

第五十四条 非财政供给的企事业单位住房补贴财务处理,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0]第295号文)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住房补贴的使用和支取

第五十五条 按暂行办法的规定,职工可以提取职工住房补贴帐户内的存储余额。职工提取住房补贴时,应按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一)购买住房的,职工应出具与售房单位签订的“预售合同”或“售房合同”的原件或复印件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建造住房的,职工应出具规划部门发出的规划许可证的原件或复印件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离休、退休的,职工应出具人事局、劳动局颁发的《离休证》或《退休证》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出具证明文件或复印件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职工应提供贷款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六)户口迁出本市或者出境定居的,职工应提供公安部门批准的注销户口,或迁出证明文件或复印件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七)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合法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应提供本人与去世职工或被宣告死亡职工之间的关系证明及公安派出所注销去世职工或被宣告死亡职工的户口证明。

依照前款(三)、(四)、(六)、(七)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补贴的,同时注销职工住房补贴帐户。

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补贴帐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第五十六条 职工住房补贴提取程序:

(一)职工填写《职工个人住房补贴使用支取申请审批表》(表六)(一式三份)并附第五十五条要求的相应证明材料;

(二)单位审核同意后,报市房改办审批;

(三)市房改办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支取或不准予支取的决定并通知单位,准予支取的,支取决定同时抄送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

(四)单位接到准予支取通知书后,应当为职工开出《职工个人住房补贴支取单》或《职工个人住房补贴转帐单》,分别到市房改资金管理中心、受委托银行办理支取或转帐手续。

第五十七条 符合第五十五条(一)、(二)项规定提取住房补贴的,住房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售房或建造单位;对因轮候原因,已先期购买了住房的职工,在提供有关材料,并经单位审查和市房改办审批后,住房补贴可以发放给职工本人。

符合第五十五条(五)项规定提取住房补贴的,住房补贴资金直接划入贷款银行和市资金管理中心的银行帐户。

第五十八条 对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职工,其差额部分的住房补贴,在新购住房或离退休时住房补贴一次性提取。

第五十九条 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辞职的、被辞退、除名、开除后没有重新参加工作已计发的住房补贴本息余额,在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购买住房时可一次性提取。

第六十条 单位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综合考虑职工的工龄、职务等因素,建立住房补贴轮候制度,确定一次性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先后顺序。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在实施暂行办法过程中,涉及到实物分配和货币化分配政策交叉的职工家庭,原则上只能按一种政策执行。

第六十二条 职工住房面积的认定,以《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建筑面积或以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实地测量的建筑面积为准。

第六十三条 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第六十四条 本《细则》由铜陵市房改办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附:

(一)各类表格

1、《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表一)

2、《无房职工住房补贴计算核定单》(表一(1))

3、《职工差额住房补贴计算核定单》)(表一(2))

4、《单位职工申请住房补贴汇总审批表》(表二)

5、《职工住房补贴花名册》(表三)

6、《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开户登记表》(表四)

7、《单位职工住房补贴汇缴清册》(表五)

8、《职工个人住房补贴使用支取申请审批表》(表六)

9、《铜陵市非财政供给单位货币化补贴方案审批表》(表七)

(二)《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计算案例》

表一

职工个人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

单位编号:□□□□ 个人住房档案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参加工

作年月
职务

聘用

职称
职级
离退休年 月
身 份 证 号 码





姓名
性别
参加工作年月
职务
职级